10/19/2013

上海一家三代為猶太教師看管二千餘冊書籍七十年










釘子太嚴實了。孫禮德沒有想到,20年前自己費盡心思釘上了這些木條,20年後需要耗費更多心力敲開。

  這是2013913日,窗外驟雨傾盆。孫禮德不知道木板撬開後裡面會是怎樣的情形。他已經20年沒有見過裡面的書了,這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物什。他在心中默禱。當初他花了一整天將它們封閉在重重木條裡,這曾被認為是保護它們的最好方式。但如今,他害怕它們被老鼠啃成紙屑。

  虹口提籃橋,東長治路80545號,一座行將拆遷的老式石庫門。二樓昏暗的亭子間裡,這2000冊英文、德文、希伯來文圖書住了整整70年。它們來自一位名叫林道志的老人。他是孫禮德的外公,昔日的教堂牧師、小學校長。1943年,一位在上海避難多年、行將離開的猶太人,將這批書交給他看管,並告訴他,“我會回來的”。

  為了這句約定,林家三代人,守候了70年。

  錘子敲開了當年的木條。木條裡頭藏著書櫥,玻璃門上貼著當年的掛曆紙。打開櫥門,一遝遝積滿灰塵的舊書出現。

  “好的,都是好的!”孫禮德告訴身旁的舅媽潘碌——林道志的小兒媳。他們拿起書,擺在手裡反復摩挲。

  整整70年的家族記憶,也隨之打開了。把這些書完璧歸趙,是外公的遺願。他們一度想在這裡一直等下去,就像林家前兩代人已經做的那樣,一直等到主人的出現。

  但亟待動遷的房子已經無法等待。他們有些著急。





  別人的東西

  1012日,離商定的搬遷日期還有幾天,書也已談妥交由虹口區圖書館代為保管。孫禮德突然開始焦慮了。

  亭子間的門沒有鎖,邊上衛生間的小窗沒有柵欄。這樣的格局持續了幾十年,卻在最後一刻引起他的不安。他害怕有人從窗裡爬進來,跑進亭子間。那意味著一切前功盡棄。他拿起工具,“現在就去把窗堵起來”,但隨即放下,生怕“此地無銀三百兩”。一個下午,反復許多次。

  過去20年,即便是在從來沒有秘密的舊式里弄,林家二樓亭子間裡的這堵牆,還是成了最終鮮為人知的秘密。

  從外表看,這本就是一堵普通的牆,釘得嚴實的木板外,還裹了一層平凡人家常用的牆紙。當年,孫禮德在家人授意下,將原本分立三面牆的書悉數封存至這面牆中。在他們看來,這是保存這些書最好的方式。

  當年,它們的書齡已經超過50年。在那個時代,書的歷史價值隨著年月漸長而逐漸顯現,關於“經濟價值”的議論,也開始浮出水面。這讓林家人多少感到憂心。一次在單位閒聊,孫禮德無意中向一位好友提及家中這批猶太人留下的書,對方立刻驚叫:“這是二次世界大戰留下的東西,值錢了!”

  孫禮德一驚。他從沒有考慮過“錢”的問題。與全家人一樣,自他知道這批書,就被告知這是“別人的東西”。70年裡,書隨著這戶人家幾經波折,但林家始終沒有將其作為家產。朋友請孫禮德“拿一本來開開眼界”,孫禮德當即回絕:“不可能!”

  更加謹慎的潘碌,甚至沒有對任何外人說起過此事。即便今年遇上動遷,提籃橋的舊里弄進入空前的喧鬧,依然沒有人知道林家的秘密。直至簽訂完搬遷協議,她才悄悄把此事告訴了一位可堪信賴的教會長老,對方聽了,也“一愣一愣的”。

  “誰都知道,這些東西意味著什麼。”整個家族沉澱下的責任,讓潘碌感到戰戰兢兢,“我的公公保管了它們40年,丈夫保管了20年。我不可能允許自己有任何閃失,更不可能把它們當作任何財富或籌碼。絕不可以。”

  她不斷地禱告。年近古稀的她,希望等到那位神秘的猶太人。“只有物歸原主,我才心安。”

  支撐這個家庭堅守的,是林道志留下的話:“他們說好要回來,就一定會回來的。”

  這一度是他留給後人關於這批書的唯一線索。

  外公

  從小跟隨外公長大的孫禮德,是林道志最疼愛的外孫。外公林道志,則是他“最崇拜的人”。

  1889年,林道志生於浙江黃岩。少時嗜書的他,是遠近聞名的“天才少年”。當年的私塾先生曾經找到林父,將預支的學費退還給他:“孩子太聰明,沒有更多可教了。”

  退出私塾來到上海,林道志即前往商務印書館做工,借機讀書習字。據孫禮德講述,外公曾每頓只靠豆瓣撒鹽拌飯,即便如此,他還是要在工作間隙,偷偷跑到廁所啃字典。上世紀30年代戰事紛亂,全家經濟僅靠林道志與長子艱難維持。年幼的女兒求學一度時斷時續,但最重讀書的林道志從未讓她真正輟學。

  待到生活略微寬裕時,林道志決心辦學校。他拿著做肥皂和複寫紙生意賺來的錢,辦起一座私立小學——“慕義學校”。

  那是上世紀30年代末。儘管是成本不菲的私立學校,篤信“有教無類”的林道志依然招了不少窮孩子。“他就是想讓人們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能救國。只要肯讀的孩子,他自己貼錢也要讓你來讀。”潘碌說。

  正是那一時期,提籃橋地區湧入上萬名前來避難的猶太人。林道志的學校也接收了一些猶太孩子,一位猶太學校的校長就此與其有了接觸。漸漸地,猶太校長同林道志一家成了朋友。他,正是那批書的主人。

  孫禮德並不知道,這位猶太難民究竟為何做出決定,將這批書悉數交給自己外公。這是一個永遠的謎。從扉頁上看,這些是當年上海猶太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多是布面燙金精裝書,從最上頭抽出的幾本看,既有詩集、物理學教材、聖經故事,也有彩印的童話繪本。站在書面前,他只能根據外公的簡單描述,想像當年的場景——

  那是1943年,日軍轟炸的傳言四起,一部分猶太人開始撤離。猶太校長把2000余冊書交給林道志。他請求他保管它們,“我會回來的”。

  整個家庭的生活從此改變。

  “你們的消息”

  如果不是動遷,孫禮德和潘碌不會在翻箱倒櫃中發現林道志手書的一份“交代材料”,也就不會知道這位猶太人的姓名和住址。晚年的林道志自己都忘了這份材料,上面清楚地寫著,這位與自己過從甚密的猶太校長,名叫卡爾·安格爾(Carl Anger)

  1011日,驚喜再次出現。他們要尋找一張多年前的房產稅單。稅單沒有找到,卻找到了一遝卡爾寫給林家的明信片,和一封打字機打的英文短信。

  信寫於19479月,卡爾夫婦剛剛回到德國故鄉。他們告訴林家人,儘管飲食不佳,回鄉的生活總算安穩,卡爾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信的末尾寫道:“願神祝福你和你的家庭,許你們富足。我很想得悉你們的消息。”

  孫禮德猜想,外公一定是回信了。他不知道外公是否告訴卡爾,他的這批書安然無恙,而他們卻為此飽受波折。

  就在猶太難民撤離不久,提籃橋不少本地居民也開始舉家逃難。林道志帶著全家逃往家鄉黃岩。他們來不及帶太多行李,卻用兩個大籮筐挑走了所有的書;與書同坐在籮筐裡的,是不滿6歲的次子林尚義。

  去黃岩走水路。上船前,兩籮筐書一度被日本人扣下。長子林尊義告訴對方這是猶太教會的書,這才涉險過關。而在水上,他們乘坐的小舢板,又遇上一艘來勢洶洶的強盜船。

  水面風平浪靜。強盜船步步逼近,書被搶只是時間問題。林道志近乎絕望,他眼看著要失信了。情急之中的他拉著船長,拼命喊道:“撐帆!撐帆!”

  船長拗不過這個中年人。小舢板第一次在無風的晴天撐起滿帆。奇跡突然出現了。揚帆的瞬間,水面上狂風大作。風帆助航,他們終於逃出了盜匪的視線。

  這是這批書第一次瀕臨浩劫。幾經輾轉,它們跟著林道志到了黃岩,又到了上海的太原路、建國西路,最終還是回到東長治路80545號的亭子間。書籍在輾轉期間略有散佚,這令林道志頗為糾結。但至少,絕大部分書平安“回家”了。

  第二次浩劫

  到了1966年夏。誰都以為,這批書再也躲不過一場浩劫了。

  8歲的孫禮德,第一次對書有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那天下午,他看到舅舅林尚義用“斯必靈鎖”死命頂住家門。外面一片喧囂。等著抄家的紅衛兵,包圍了這座習慣安靜的石庫門。

  林尚義很快招架不住。紅衛兵破窗而入。廂房、臥室、客堂間,上上下下的掃蕩最後,所有人的腳步停在了這間亭子間。

  書沒有躲過紅衛兵的眼睛。他們抄起一本。放了20餘年的書,書頁早已發黃。有人把它們當成“黃色書”,厲聲喊道:“拉出去燒!”

  書被一批批拉到門外的一處空地上。紅衛兵挖了一大一小兩個坑,將書扔進去準備焚燒。喜好科技的孫禮德還在觀察這兩個坑,一旁的二舅卻早已近乎絕望。他沖回亭子間,跪倒在地。

  晴朗的天突然出現了雨點。雨越下越大,直至紅衛兵們無奈改變原定計劃。他們將書運回房間,貼上封條,拋下一句:“過幾天再來!”

  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第二天,年屆耄耋的林道志親自奔赴宗教局。他反復解釋,這批書絕不是“大毒草”,“這不是我的,是別人的”。

  宗教局下達了封存令。這批書被原封不動封存於它所在的亭子間。原先亭子間裡的餐桌被搬出,林家為此在走道上吃了一年飯,直至封條被允許拆封。嫁到林家不久的潘碌日後反復回憶,正是這場雨和這些封條,救了這批書。

  像以往任何一次敘述一樣,潘碌在回憶到這裡時哽咽落淚:“命中註定,它們不該被奪走。”

  遺願

  19812月,92歲的林道志在睡夢中辭世。因為腿疾,他在樓下臥室的床上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兩年。他沒有見到那些書,也沒有等到書的主人。

  這兩年,林道志心中最牽掛的,依然是咫尺之遙卻遙不可及的這些書。沒有等到書的主人,成了林道志終生的遺憾。大兒子早已去世,他希望在小兒子林尚義手中,這批書能夠等來它們的主人。“這是外公的遺願。”孫禮德說。

  舅舅林尚義同樣崇拜林道志。在孫禮德的印象裡,他與外公一樣聰明能幹,在單位裡獲獎無數。這位比他年長近20歲的長輩,求知欲卻不輸年輕人。20多年前,舅舅曾與外甥探討過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會有比發報機更先進的東西,讓我們能很方便地與國外聯繫?

  10多年前,電腦剛剛進入家庭時,林尚義就玩起了互聯網。在林家已是最年長的他,也是林家第一個學會發“E-mail”的人。孫禮德明白,舅舅癡迷網路的背後,藏著一個心願。

  “他想去尋找,找到這批書的主人。”孫禮德說,“即便靠個人力量去找就像大海撈針,他還是願意試一試。”

  線索的極度缺乏,讓這些嘗試無功而返。作為虔誠的基督徒,從父親去世開始,林尚義始終在為這批書禱告,直至2006年突發疾病猝然離世。這是他留給妻子潘碌最深的印象,他甚至來不及給家人留下別的囑託。潘碌記得,丈夫對自己說得最多的,就像公公當年一樣:“他們會回來的。”

  找到書的主人,也成了他的遺願。接過接力棒的潘碌和孫禮德,努力保持著耐心。但比起前任,他們更著急。

  今年9月,意外發現林道志手書的“交代材料”後,潘碌找到一位遠在德國的留學生。她和孫禮德寫了一封信,請他譯成德文,照著“交代材料”末尾的德文地址寄了出去。信的抬頭是“卡爾·安格爾先生或他的後人”,潘碌寫道:“如果你還記得這一批書,請與上海的我們聯繫,我們一直在等你。”

  寄出的信還是被退了回來。德國郵局告知寄信者“收信地址查無此人”。卡爾一家可能早已遷離這個地方。潘碌有些失望。她害怕再也找不到書的主人了,這將使她的餘生不安。

  她又寫了一封信,寄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特殊的故事

  擔任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6年,陳儉與同事們努力找到了數十個猶太難民與上海的故事。但在收到潘碌的求助信時,他還是感到“被震了一下”。

  “這是我們遇到的最激動人心的一樁事情。它與過去任何一個故事都不一樣。”陳儉對此頗為自信。此前,他接觸的故事都是“猶太人回來找中國人”,這是第一次“中國人找猶太人”。但顯然,故事的特殊意義遠不在這些。

  2007年,陳儉到德國參觀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其中一個展廳介紹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歷史,卻令其深受刺激。那裡有一個小地球儀,標注著二戰期間為猶太難民提供庇護的國度。陳儉看到,在上海的位置上,插著的是一面日本國旗。有當地人解釋,一些不明就裡的猶太人因為上海提籃橋地區是當時的日租界,就以為是日本人救了他們。

  “後來有德國歷史學者告訴我,猶太難民對當年最感念的是,2萬多人一下子湧入提籃橋,生活大受影響的當地居民,卻自始至終沒有對他們造成一起傷害。”陳儉說,“顯然,在猶太人落難時,是同樣遭受戰爭蹂躪的中國人伸手幫助了他們。你必須講清這段歷史。”

  正是出於這樣的意念,陳儉和同事們展開了綿延至今的史料收集。林家三代的故事,顯然提供了最好的佐證。“如果沒有猶太難民與中國居民的深厚信任,他為什麼把書交給他,而不是別人?”

  更令其感動的,是林家“信守諾言的執著”。“幾十年,自己顛沛流離,何必為書付出這麼多代價?為什麼不可以扔掉?賣掉?”在陳儉看來,林道志有著一種“中國人骨子裡的精神力量”。

  潘碌和孫禮德並不希望自家的故事被大肆渲染。潘碌反復表示,“我不想驚動太多人,不想讓人們覺得這是多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只想找到書的主人”。但答應通過政府管道幫助尋找的陳儉,極力勸說他們公開這個故事,“我們特別需要這種精神力量”。

  昨天,20131016日,這批書終於徹底公之於眾。在當年的摩西會堂,潘碌和孫禮德第一次向公眾解開亭子間牆裡的秘密。陳儉告訴他們,紀念館已通過德國駐滬總領事館尋求幫助,對方表示將儘快聯繫當地政府,通過檔案系統仔細查找卡爾及其家人的遷徙狀況。以這樣的途徑,找到的可能性很大。

  下午,2000餘本書被送往虹口區圖書館。專業人員將對其進行整理登記,並代為看管,直至找到它們的主人。孫禮德感到一絲安慰。至少他和舅媽無需再為這些書提心吊膽,他們可以放心地離開舊居,等著兌現外公的承諾。

  他們沒有想過,如果找到了對方,會是怎樣的場景。在孫禮德看來,這本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找到了,把書還給他們,就是了。”


  但他偶爾會有這樣的念頭:“如果卡爾的後人聽到自己的父輩講起這批書的故事,他們會來找我們嗎?

17/10 解放日報

10/09/2013

以色列計劃建高鐵



面積和北京差不多的以色列,
目前正在推進高鐵計畫。

最南端的紅海港口城市埃拉特
將修建一條取到內蓋夫沙漠,
連接加沙北緣,
直通特拉維夫的高鐵。
中國公司參與其中。

總理內塔尼亞胡認為,
這條鐵路繞過蘇伊士運河,
具有戰略意義。

但最近以色列國內反對意見不少,
認為需求不大,造價太高。

以色列計劃 - 微博 

10/08/2013

2013 諾貝爾醫學獎



過去諾貝爾獎得主20%是猶太人。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3名獲獎者中有兩名是猶太人。
他們是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謝克曼,
兩人都在美國大學裡從事細胞生物學的研究。

另一位科學家是德裔蘇德霍夫因。
祝賀三位!

這一項獎的競爭者中也有兩名以色列科學家,

來自希伯來大學。

以色列計劃 - 微博

10/06/2013

希伯來大學 - 數據說話




希伯來大學

1918年建校,1925年開學,
六大校區,七大學部,
超過100所研究中心和機構,
14所學院,218系,5673門課程,

來自超過65個國家的
23000學生,
11258名本科生,
6742名研究生,2573名博士生,
378名博士後學生,
超過10萬校友,
955位教職人員,2700個研究專案


10/05/2013

猶太電影節 – 北京 / 上海



所有電影場次均需要提前預定。

除去開幕夜場次外,
其餘電影場次均免費,

開幕夜票價80元(學生40元),
現場收費。

開幕夜場次有限,
建議提早預定。

在大使館播放的電影場次
需要攜帶身份證件或護照。

猶太電影節 北京 / 上海


10/04/2013

密西拿 Mishna - 展覽


西元2世紀左右
100多位猶太教拉比“口傳律法”
被彙集成希伯來文的巨著《密西拿 Mishna》,
記載了猶太人的行為規範。

如今《密西拿》的中世紀副本
等希伯來文物將在以色列國家圖書館裡
首次公開展出。

目前它們存放於義大利帕爾馬的
一家博物館。


以色列在今後一段時間將其數位化保存

以色列計劃 - 微博 

猶太曆八月 - 瑪西班月 (一)


猶太曆八月,
被擄前稱為 布勒月,
見列王紀上 6:38

到十一年、布勒月、就是八月、
殿和一切屬殿的、都按着樣式造成。

被擄以後, 這月分改稱為
瑪西班月.

10/03/2013

2013 香港猶太電影節

h

We are looking for someone 
who would like to translate 
one of our films into Chinese 
(for free, of course, but we will make it worth your while). 

Have you got what it takes... 
or do you know someone who does?

http://www.hkjff.org/

10/01/2013

尋人啟示 neznámá neznámý neznámí




neznámá neznámý neznámí 是捷克文, 表示"不知道"

住在捷克布拉格的猶太群體, 
要求從一批古老的相片中, 
協助辨認出 1942 – 1945 年間
於當地生活的一群猶太人. 

二次戰爭時的統治當局, 
留下了他們共有約700 人的照片. 
部份相片只有姓氏, 
其他的甚至沒有名字. 

“unKnown project 不知名計劃” 
希望能為他們尋回名字. 

若最後未能尋得名字, 
他們將被稱為 “unknown”.

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記念、有名號、 
... 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
以賽亞書 56:5
http://www.jewishmuseum.cz/en/aidentifikace.htm

國慶日與獨立日



中國於十月一日迎接國慶日,
這個日子在以色列叫做獨立日,
因曾被滅國,猶太人長期流散,
最終擺脫奧斯曼帝國和英國託管而獨立。




和中國相同的是,這天都要熱烈慶祝;
和中國不同的是,獨立日前一天
是陣亡烈士紀念日,
全民哀悼:電視、收音機停止娛樂,
全國拉響警報,
汽車行人都要駐足默哀。


以色列計劃 微博

9/29/2013

苦難裡找樂趣 - 上海的猶太人



民國三十五年(1946)
在苦難的日子裡尋找些許樂趣,
上海虹口奧地利猶太難民國際象棋對弈。

中國在戰爭中收留了3萬多猶太人,
他們主要在虹口區生活。
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
猶太人陸續回國。


微博 - 以色列計畫 / 老壺嚼早

9/24/2013

以色列參加中國國際郵票展




以色列集郵服務部門
將參展9月26日至29日
在北京舉辦的2013年中國國際郵票展。





集郵愛好者千萬別錯過了這個好機會!






以色列展商除了參展常見主題郵票,
如歷史、文化、人文、自然等,
還有紀念郵票,如中以兩國建交20周年。





以色列駐華使館 微博





9/18/2013

猶太曆七月 - 提斯利月 (三) - 住棚節



住棚節(希伯來語:סוכות סֻכּוֹת
音譯為SuccothsukkotSukkos,意為棚)
是聖經中規定的猶太教三大節期之一,

慶祝時間是從每年秋季的
希伯來曆提斯利月15日(西曆 910月間)開始,持續7天。

在節日期間,猶太人必須建造一個臨時建築,
在其中進餐、款待客人、休息,
甚至在其中睡覺。

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館 微博

9/15/2013

西牆前的認罪禱告



自猶太曆六月, 共有多達五十萬人, 
於西牆參予認罪的禱告, 
尋求罪得赦免. 
他們每年均來到這聖地, 
上千人趕及於贖罪日前, 
參予這傳統活動. 

自七月初一新年至七月十日贖罪日, 
成千上萬的個人, 家庭及團體來到這地方. 

一位拉比說 : 這壯觀的情景, 證明
猶太人以及以色列人民
對傳統並聖殿的認同, 
也展示猶太人真實力量. 

這種行動, 令人難以無動於衷. 

耶路撒冷郵報 http://www.jpost.com/National-News/500000-attend-islihoti-prayers-at-the-Western-Wall-since-beginning-of-Jewish-month-of-iEluli-326006

9/12/2013

猶太曆七月 - 提斯利月 (二) - 贖罪日


Jews praying in the Synagogue on Yom Kippur. 
(1878 painting by Maurycy Gottlieb)


利未記 16 : 29 - 31

每逢七月初十日、你們要刻苦己心、
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
甚麼工都不可作.
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
因在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
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
脫盡一切的罪愆。
這日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
要刻苦己心.
這為永遠的定例。



猶太人將於 3/10/2014 黃昏開始, 
進入贖罪日, 並且禁食 
直至 4/10/2014 黃昏. 

9/08/2013

以色列人口突破 800 萬




以色列迎接 5774新年, 
人口突破800萬

過去一年, 以色列人口增加 14萬2千, 即1.8 %. 
按統計部門估計, 人口達 808萬1千. 

當中猶太人佔75%, 亞拉伯人21%, 
其餘 4% 為非亞拉伯裔的基督徒, 
其他宗教及無宗教人仕. 

過去一年有 16 萬嬰兒出生,
4 萬人去世. 

歸回以色列地的海外猶太人有 2萬3千人, 
多數來自前蘇聯, 加拿大和美國. 

9/07/2013

新年寄語 - 一個猶太人的心聲 (三之三)



利維的猶太新年寄語

 - 庫歇集的利維 / 新浪微博


伍迪.艾倫為我當初在學習托拉時產生的困惑,提供了一個幽默的注解。如果上帝讓一個父親殺死自己的兒子以證明自己的忠誠,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在每一本書的結局,兒子得到了拯救,上帝沒有讓父親這麼做。但這個過程如此驚心動魄,它究竟希望告訴我什麼呢?在猶太新年,拉比們告訴你,如果你擁有一個信念,就必須為此犧牲自己最重要的東西,聖經把亞伯拉罕描述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父親,不是一個充滿了仇恨和報復的人,這也許是解答困惑的關鍵。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才能相信這種考驗是有意義的。同時,猶太新年的禱告也說明了一個主題,我們要反省自己的行為,要充滿憐憫和同情,同時我們也要帶著這些最根本的東西去實現上帝的旨意,期間我們會遇到各種兩難的困惑,但最終這些困惑會得到注釋。

這是信仰與感性、理性的沖撞,或許我終其一生也無法真正理解。邁蒙尼德說,我們在新年吹響羊角號,是希望告訴所有猶太人,包括我們自己,要從昏睡中醒來,反省自己的行為,銘記造物主,不要尋求影子而迷失現實,也不要為了追求那些徒勞無益,旣不能獲利又不能贖罪的東西而浪費時光。注意修身養性,努力改善品德,清除每個人身上的邪念和惡行。

你知道我依然有無數的困惑,當人們嚼著沾著蜂蜜的蘋果片彼此祝福:"讓我們過上美好甜蜜的一年!"我想說的是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的一首打油詩,它代表了我所能設想的內省的最高境界:

我搞不懂為什麼,我搞不懂為什麼;
我搞不懂為什麼我搞不懂。
我搞不懂為什麼我搞不懂為什麼,

我搞不懂為什麼我搞不懂!

9/06/2013

新年寄語 - 一個猶太人的心聲 (三之二)




利維的猶太新年寄語

 - 庫歇集的利維 / 新浪微博


作為新年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需要讀誦 Akedah ,這是托拉裡關於上帝試驗亞伯拉罕的一段內容,上帝對後者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他帶著兒子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突然從天上傳來一個聲音:"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這是我們在新年儀式裡要誦讀的內容,在祈禱中我們及複說:"亞伯拉罕怎麼抑制他對兒子的憐愛與同情心,以便執行上帝的旨意,他有一顆多麼完美的心。不過印象裡關於這個故事,我或許更喜歡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的版本。

在他的段子裡,以撒顫抖的希望自保,亞伯拉罕對兒子說:"我半夜兩點穿著內衣和宇宙創造者站在那裡,我應該爭辯嗎?虔信者從來不問為什麼。我們現在就走吧,明天我還有很多活要幹呢。在最後上帝的使者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上帝緊接著嘟噥了一聲:"亞伯拉罕這個傢伙,沒幽默感,難以相信啊。” 

最後一段話和我所想的幾乎一致:亞伯拉罕爭辯說:"可這難道不是證明了我愛您,願意因為您一時的念頭而獻祭我的獨子?上帝答道:"這證明了有些人會服從任何命令,不管那命令何等愚蠢,只要它來自一個深沉而且洪亮的聲音。

新年寄語 - 一個猶太人的心聲 (三之一)




利維的猶太新年寄語

- 庫歇集的利維 / 新浪微博

對我來說新年至少有三個意思,元旦、中國農曆新年,以及猶太新年。對今年來說,猶太新年距離元旦有118天,距離中國人的農曆新年有148天。

昨天是猶太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國農曆的八月初一,這意味著如果天氣良好,晚上我們會看到一彎新月。對古代猶太人而言,確定新月並不是那麼能精確的事情,因此我們在新年慶祝兩天,分別是提斯利月 (Tishrel) 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今天是猶太新年的第二天,到了傍晚,猶太人還會迎接他們神聖的安息日。

和世俗者期望的新年狂歡不同,猶太新年意味著一個莊嚴的反省週期的到來。在新年的禱告中,我們關注的是一神古老的拉比訓誡,聖哲告訴我們,對所有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而言,新年的意義在於告訴他們有三件事情能讓他們遠離邪念:懺悔、禱告和慈善。接下來,我們還要迎接新年始後第十天的贖罪節,這將使新年的內省和懺悔達到一個最高潮。

猶太法典裡有個聖哲說,在猶太新年,上帝面前將有三本書被打開,一本書專為邪惡人打開,它讓他們走向滅亡,一本書專為正義人打開,它帶他們走向永恆,第三本書則是未知之書,這取決於一個人從猶太新年到贖罪節所做的內省和懺悔,它可以帶人走向滅亡,也可以帶人走向永恆。


9/04/2013

猶太新年 - 食物


















雖然以色列的鄰居們都不安寧,
但是猶太人的生活還要繼續。

再過 天將迎來猶太新年,
這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家家戶戶要吹響羊角號,
代表與上帝通話並得到祝福。

必吃的食物有石榴、蘸蜂蜜的蘋果等。

沒嘗過的朋友可以試一試,口感很特別。


新浪微博 - 以色列計劃



猶太曆七月 - 提斯利月 (一) - 新年 - ROSH HASHANAH
















這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
將慶祝猶太新年 Rosh Hashanah.

ROSH - 頭 / HA - THE / SHANAH - 年 

內塔尼亞胡總理說:
我祝願所有猶太人新年快樂,
擁有美好的一年!

我們將繼續加強我們的安全。
我們將繼續發展我們的國家。
我們將保證所有以色列公民
享有美好和平安的生活!



新浪微博 以色列駐華使館

9/01/2013

獲取知識



轉自 - 新浪微博 @ 庫歇集的利維

每年開學都會給學生寄語,
今年的寄語主題是“獲取知識”

學生可能在學校裡獲得知識的內容,
但如果缺乏一個不斷拉近的主動過程,
就不會轉換成獲取知識的過程。

聰明並非根植於學科知識,
而在於從學科中
抽取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

希望學生從踏進學校的第一天起,
就讓自己有這樣的指南針,
不至誤入旁徑。

即使在世俗的猶太家庭,
父母不在意孩子的信仰,
但或許會在意他是不是有學習的熱情。

因為自甘淪為一個沒有學問的人
是非常可恥的事情,
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要求人人成為聖哲,
而是說,你可以沒有到智慧的彼岸,
但如果你連在知識之海
逆水行舟的態度和勇氣都沒有,
那就的確是可恥的。

我也把這話送給自己。




8/30/2013

老歐 - 一位猶太漢學家

























光明日報 – 2013 8 5 / 我看中國 – 知名漢學家訪談錄

尤阿夫在以色列學界名聲頗大,
不光因為他是著名漢學家、
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創辦者、
道德經》等中國典籍譯者,
還因為他的師德和獨特個性。
他中文名叫歐永福,朋友們親切地叫他老歐。

記者:聽你的朋友張平教授說過你許多故事,
你青少年時非常頑皮、叛逆,後來沉醉於
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學術、教學碩果累累,
你是怎麼迷上中國傳統哲學的?

老歐:我那時的確是問題少年,討厭上課,
看迷電影、爵士樂,經常帶一幫同學曠課遛街,
隔三差五被告狀、開除,中學換了五六所。
最後的那所中學,眼看又要被開除,老師書桌突遭火災,
記錄曠課的冊子被燒。如果這次再被開除,
就沒有學校願意再接受我了。
校友後來追問,那冊子到底是怎麼被燒的,我總說,此乃無頭案。

18歲在空軍司令部地圖室服兵役,
仍不時溜出兵營會女友、看電影、下館子。
有次開小差恰遇戰事,多虧主動請戰才逢凶化吉,
後來卻因天熱上街未戴軍帽而被關,兩天禁閉。
這頗如莊子言:"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不過當年調皮至少讓我對電影、音樂史如數家珍,
後來被軍隊聘為電影教官,
60年代電臺常找我借爵士樂唱片,
70年代還被巿長任命為特拉維夫電影城主任。

我後來改邪歸正,得益於哲學,尤其是中國哲學。
其中有家教淵源,更因幸遇良師。
我祖上原居俄羅斯,爺爺十月革命時險些被槍斃,
舉家逃往巴勒靳坦。父親開運輸公司,
是虔誠猶太教徒,癡迷猶太經書,
母親是優秀中學教師。

我失學後找私人學校補學歷,有次和同學偷偷違禁抽煙,
被數學老師丹撞見,我低頭躲避。

丹說,抽煙已經不對,還因此不和老師打招呼,
為什麼要讓一件壞事阻礙自己去做一件好事?

此哲理良言讓我猛醒,和丹成莫逆之交。
他教數學,卻著迷中國,後來赴英國深造成為中國哲學博士,
翻譯大量中國古籍。
我入學哲學系,感受中國哲學之美。
中國和以色列1992年建交後,我急不可待飛至北京,
一切似曾相識,不禁滿眶含淚,還專程去曲阜。
如果有輪回,我想我的前世是中國人。

記者:哲學是民族文明的智慧結晶,哲學被梘為科學的頂峰,
東西方哲學的差異何在?
你為何對中國古典哲學情有獨鍾?

老歐:我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
中國哲學更重在研究文本背後的意境,
如《孔叢子》《晏子春秋》《老子》等,其樂無窮。

這也源自猶太傳統哲學,特別是猶太神秘主義哲學傳統。
它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真理總是隱藏著的,
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二是維繫神秘的最佳方式是言說而非沉默。

猶太傳統讀經為辯駁式,找人一起討論,
我至今每週還和同事讀半天《塔木德》,
還經常找張平教授讀中國典籍。
能和中國學者一起讀儒家和猶太典籍,我夢想成真。
能自由學習"道”和中文,是幸運的。

中國文明源于中國傳統哲學。
《道德經》815000 字充滿智慧,博大精深,
涉及宇宙萬物本源、治國等重大問題,提出""、自然'"無為'等哲學概念
和天人合一完整思想體系,是中國哲學的基石。

習近平先生講"中國夢",我理解為"中國之道",即老莊孔孟所講的道。

對中國當前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我便想到孟子"正己而物正",老子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等。
特拉維夫大學安亭廣場鋪著代表各國智慧的方磚,
有愛因斯坦公式,有蘇格拉底名言,代表中國智慧的是《道德經》名言。

東西方哲學有共同點,是人類呼聲,但也有很大方向差異,
甚至不理解,加上宗教影響,是神啟還是天道,就更複雜。

西方哲學源於古希臘數學幾何邏輯思維,
羅素稱"哲學是關於真理的學問",重論證、實證,刨根問底,受視野限制。
而東方哲學重體證,體驗本質的"",是更高層次和先進的探索。
以科技和宗教為基礎的西方與中東文化給人類帶來重重災難,令人憂慮。
如果說還有什麼文化傳統能拯救人類文明,那就是中國傳統哲學。
孟子生活在動盪殘暴歲月,卻依然堅信人性善良。
拯救人類文明,需要孟子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

記者:如何讓更多的人理解並喜愛中國傳統哲學?

老歐:讓年輕人喜愛哲學,如同喜愛古典音樂。
我和丹合譯的《道德經》是希伯來文最早的中國典籍之一。
身體力行是中國哲學的核心,
讀聖賢書,行聖賢道,以身作則是最好的傳播。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做人第一,做學問第二,仁、義為處世之本。
中國和猶太傳統都重師德,我儘量為學生排憂解難,還許可年輕人一心多用。
但每週讀中國經典必不可少,
我有許多優秀學生,他們的辯駁有時讓我無以應對,後生可畏,這讓我高興。


Yoav Ariel,中文名:歐永福。
1946年出生於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大學哲學系畢業,
1972年在台大哲學系進修兩年,師從新儒學大師方東美。
1981年獲哲學博士, 1987年為終身教授。
1995年和同事創建特大東亞系,現該系中國問題終身教授, 大半是他的學生。
歷任特大哲學系主任、東亞系主任,現為特大主管學生工作副校長。
主要著作有希伯來語譯本《 老子道德經》(1981)《道之書》(2007)
《孔叢子》英譯本上下卷(19891996)
主編哲學專著《相對主義及其他》《1998》、即將出版《晏子春秋》英譯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