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2014

七夕隨談


今天是中國人的情人節,情人是一個很美好的詞兒,但也很可能被人濫用,成為一個不體面的詞。不過,有愛的人總歸是美好的、浪漫的、脈脈含情的,這裡能作為典型代表, 就是牛郎與織女了。



每一年的今晚,據說就是他們天河相會的日子,這得多虧一群成人之美的喜鵲,正如李商隱的詩裡這麼說:“星橋橫過鵲飛回。”

整件事情很浪漫,《古詩十九首》裡這麼說: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最後一句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寫得很美,甚至可以超越男女之情.

過去楊振聲任青島大學校長期間,曾經邀請途經青島的胡適來演講。不料輪船抵達後,因風浪太大,無法上岸,胡只好給楊發了一封電報,電文曰:“宛在水中央。”楊接到電報後,回電曰:“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不是情話,卻成了佳話。

情人節是一個很浪漫的節日,情人節意味著你有機會變得成熟,就像是上帝給予每個人的天然媒人,把男孩和女孩牽連在一起,或許也把男人和女人牽扯在一起,讓身處其中的人,能和自己心中的王子或公主一起分享愛情。

中國人的情人節就是今日的七夕夜,而西方人的情人節則在214日,但猶太人的傳統卻沒有選擇在那一天製造浪漫,這本來也許是羅馬人或基督徒的節日,為何要屬於猶太人呢?

現在的以色列人在Tu B'Av過屬於他們的情人節,人們在那一天(Av月的第15天)為一些還沒有嫁出去的女人安排親事,女子會穿上樸素的白衣在耶路撒冷的葡萄園裡跳舞,男子呢,則盡情的為他們所愛的姑娘歌唱,猶太人總是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浪漫,浪漫是地球上共有的旋律。
 
情人節是愛情世界的Bar Mitzvah,在那天,你送給戀人一束鮮花,或者陪著他(她)在公園散步,猶如一個神聖的卻又另類的猶太教成人儀式,它宣佈你開始走向浪漫的殿堂,並昭示著你有機會開始品嘗成熟的醇香。儘管你或許離開婚姻, 還有一段距離,但這個節日卻必然比婚姻更幸福,因為它是浪漫的序幕。

在情人節,人們不會看到生活中油鹽醬醋的乏味無聊,身處其中的每個男女都只會看到生活中的五彩紛紅;在這個節日,人們快樂,人們欣喜,每個人都配得上《雅歌》裡的任何一段優雅的詞彙或句子。

情人節是愛情世界的“密克伐(Mikvah)”,正如一個已婚婦女通過浸入水池的儀式來宣告某種生活和潔淨的聯姻,對任何一個猶太男子而言,他的成熟必須對應著戀愛和婚姻,猶太教的成年禮不會像一場猶太婚禮那樣, 昭示這種成熟的意味,但情人節正是一場比婚姻更偉大的愛情盛宴,它充滿了浪漫和溫存,更拉開了你從軀體到心靈開始成熟的序幕。 

我記得有這麼一個文字遊戲:希伯來語的男人由三個希伯來字母組成,分別是aleph-yod-shin;希伯來語的女人由三個字母組成,分別是aleph-shin-he。你把它們重複的部分aleph-shin抽離出來,就構成了希伯來語裡的“火”字。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如果你把它們不同的字母yod-he抽離出來,就構成了希伯來語中“上帝”一詞的縮寫。在很多書籍裡,人們是這麼形容這個遊戲的:“男人和女人的結合是由上帝策謀的一把烈焰。”這句話也配合了托拉裡所說的話:“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 二人成為一體。”

塔木德時期的注釋者, 總是匪夷所思的做出令人咋舌的評論。

在《塔木德.大法庭書》的58a裡,拉比艾利澤就指著托拉上的這句話, 慢條斯理地說:“在這裡,父親意味著父親的姐妹,而母親則意味著母親的姐妹。

托拉的意思是人要離開父母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對近親婚配的禁止”,但拉比阿基巴則針鋒相對地說:“在這裡,父親意味著母親,而母親也還意味著母親,托拉的意思是 : 人要遵循自然界異性相吸的原則,反對同性戀。”

塔木德接著評注說,在這裡,妻子本身就意味著排斥他人之妻的意思,因為托拉嚴禁搞婚外情。你與妻子形成一體,只針對你自己的妻子而並非他人之妻。兩人合為一體,意味著當你和其他動物交配時, 就無法形成一體。

有的學者說,這意味著你和你妻子, 所孕育的孩子正是你們的一體。後期的評注者還補充說:這裡指的是男人,而不是男孩。

是啊,當一個男孩, 開始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他就變成了男人,而不再是男孩。反過來說,一個沒有結婚的男子, 永遠不算是真的男人,拉比們說:“當你結婚後,你才算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人;當你愛慕她的時候,你開始了成熟(儘管你未真正成熟)。”
 
在意第序文化裡,那些特定的男孩叫做“伯合(bochur)”,伯合也許不針對小男孩, 而專門指未婚的青年男子,他們是發育完全的但是卻還沒有結婚。

你瞧!就是這麼一回事,那些托拉塔木德學院的小青年大都是伯合,但老師們會對他們說:“你們到了時候, 就快點尋找你們的姑娘吧,別忘了我們該履行的第一條戒律就是‘要生養眾多’!”老處男(alte bochur)絕不是個好猶太人,而結了婚卻不生孩子,也一定不是值得稱道的行為;在意第序文化裡,那些特定的女孩叫做“摩依德(moyd)”,老處女(alte moyd)不是女人的罪過。

典型的猶太笑話, 經常諷刺的不是摩依德而是摩依德可憐的爹,老猶太人去拉比那裡訴苦說 : 自己的閨女總是嫁不出去,諸如此類。

相比摩依德,“麼德爾(meydl)”則更好一些,她們比摩依德更加性感更有魅力,她們看上去就像真正要嫁出去的姑娘。

我想上帝大概是最優秀的媒人了,但就連他也不一定承認我的這個恭維。我可以提兩個典故,在第一個故事裡,據說曾有個羅馬貴婦問拉比:“上帝花了多少時間創造了世界?”拉比回答說:“六天。”

那人接著問:“那麼餘下的時間他做什麼呢?”拉比回答說:“那位偉大的神就坐在天穹間為地上的人安排姻緣。”貴婦說:“那不容易嗎?!這事我也能做。”

拉比說:“怎麼說?”貴婦說:“我有很多奴隸,你看我怎麼把他們撮合起來吧!”拉比說:“你看著容易,但是對上帝來說,這比分開紅海都難。”

於是他便離開了,餘下幾天,那個不服氣的羅馬女人, 還真的去做了這件事情,但是遺憾的是,當她找來1000個男子和1000個女子並企圖撮合他們的愛情時,那個貴婦發現, 她真的是徹底失敗了。

無論她怎麼做,男人和女人們都不會甘願, 和自己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信,我們無從考據,但據說這個拉比叫約瑟..哈拉夫塔,拉比約瑟希望告訴我們的大概是:姻緣天註定。
 
在第二個典故裡,有個叫以撒的猶太年輕人, 每天都祈禱自己可以得到一個心儀已久的女孩,而拉比勸他:“如果上帝把她賜給了你,那麼任何事情, 都無法將你們分開;如果上帝沒有這麼做,那麼你的祈禱, 上帝也不會在乎的。”

但年輕人這麼說道:“如果上帝選擇, 不把這個姑娘給我,那麼我祈禱上帝, 讓我和她其中一個人死去!”這個年輕人的意思當然是說:“我怎麼會容忍我心愛的人, 投向別人的懷抱呢?”
 
通過這兩個典故,讓我們真的看看上帝的難處吧,連他都知道, 自己確實無法協調好這些事情。但除了上帝,誰又能決定愛情和婚姻的歸屬呢?

一個叫非尼阿斯的拉比, 以拉比阿巴胡的名義說:人的一輩子, 都是由上帝的選擇所決定的,在托拉裡,拉班和彼土利在決定, 是不是將利百加嫁給雅各的時候,說:“這事乃出於耶和華,我們不能向你說好說歹。”而我們也知道,當參孫希望得到一個非利士人的女兒做老婆的時候,托拉裡是這麼說的:“他的父母卻不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因為他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

當然,我們不能總把事情推給上帝。我前面說,老處男(alte bochur)絕不是個好猶太人,而結了婚卻不生孩子,也一定不是值得稱道的行為。這意味著,你必須為你到了年齡卻不結婚而負責。

這句話也可以推理到:你必須為你到了年齡卻不戀愛負責。

是的,姻緣並非你可以左右的,但你值得為此爭奪愛情的主動權,在很多古老的希伯來故事中,經常提到有一個貧窮的猶太少年,他可以因為自己對愛情的信念,被一隻大鳥送到公主的閨房前。

在許多這樣的故事裡,那個少年或許後來成為了所羅門王的女婿,又或許那來自更晚的時代,但無論如何,它說明了,儘管上帝安排一切,但我們仍然可以爭取自己的愛情,雖然最後的結果, 仍然不是你可以決定的,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放棄,上帝也就真的不會眷顧你了。

讓我的思緒回到七夕,記得幼時在鄉下,每逢七月初七夜晚,祖父總是帶著我,坐在老屋的天井裡納涼。老人喜歡指著天上的星星,告訴我哪顆是牛郎, 哪顆是織女,並教我念白居易的《長恨歌》,因為裡面有句 :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老人覺得特別的應時應景。

農村人愛熱鬧,有時也會有戲班子到鄉下演出,舞臺就搭在傍河的空地上,戲子們在臺上唱“天河配” 。當他們演到天神奉王母娘娘的命令, 強令織女返回天庭時,扮作織女的演員唱著:“可憐啊,我那一雙苦命的兒女,怎麼忍他們乍離娘懷”,底下很多坐在小板凳上看戲的憨憨的農人們,居然都忍不住細細的哭了。

戲演到後頭,王母娘娘又施法變出了天河,硬生生的把牛郎與織女分開。只見牛郎扛著扁擔,兩頭稍著年幼的子女,向天上的織女哭別。那個扮作牛郎的演員演得真好,眼角含著淚,那副情景看得直叫人心酸。這個時候,那些憨憨的農人們又哭了。

我怎麼還能記得住這些往事呢,想想也真是心酸不已。這十幾年我經歷了無數的分隔,親人的、愛人的,別人的原因抑或自己的原因,我自己搞不懂,別人又怎能說得清楚道得明白呢?

每個人都希望雀鳥搭成的天橋, 真能架起天河,讓隔河相望的哀愁與悵惘, 一股子拋到腦後,但事實卻總是事與願違。最後只有王洛賓的那一首《永隔一江水》能安撫人的思緒,歌詞裡唱得真好:

“風雨帶走黑夜,青草滴露水。
大家一起來稱讚,生活多麼美。
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相違背。
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
波浪追逐波浪,寒鴨一對對,
姑娘人人有夥伴,誰和我相偎。
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兒已等碎。

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

微博 -  庫歇集的利維

聖地雙城記 (五)

那時來自歐洲各地的復國先驅們, 大多是些身無分文, 但卻熱情滿腔的猶太青年,他們大多去了基布茲、合作農場等地投身農業工作,相信自己將通過這些艱苦的工作, 在這塊土地紮下根。

特拉維夫的居民主體, 卻是一批來自波蘭的猶太中產階級和實業家,他們帶來了家業、技能和管理經驗,試圖在這塊土地上, 建立一種不亞於歐洲的發達經濟和舒適生活。

基布茲的先驅者們在田間日曬雨淋披荊斬棘,破衣爛衫者居多;特拉維夫的波蘭裁縫們, 則隨時追蹤歐洲大陸上最新款式,讓特拉維夫的男女們衣冠楚楚,時尚風流。

週末,基布茲的先驅者們往往生起一堆篝火,就在煙火之間狂歌勁舞,達旦通宵;而特拉維夫的居民, 則在各種家庭晚宴派對中從容談吐,正襟危坐。


這種中產階級與先驅者的精神差別, 在以色列建國六十年之後仍未消失,至今有人總結說以色列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大特拉維夫地區的小市民,另一種是其他以色列人。

待續 ...

聖地雙城記 (四)

正因為如此,特拉維夫也是一個人口和氛圍都比耶路撒冷“年輕”得多的城市。雖然兩座城市都有夜生活場所,但特拉維夫在娛樂場所的數目、參加人數和活動氣氛方面, 都遠遠超過了耶路撒冷。

對於享樂而言,耶路撒冷顯然是一個過於沉重的地方。因此,即使是在耶路撒冷上大學的年輕人畢業後也大量湧入特拉維夫居住。由於年輕人太多,特拉維夫中心區近年房租暴漲,一套40平方米的單元竟可租到145百美元一個月。年輕人大多沒這等財力,於是城市南部破敗的弗洛倫廷區成了年輕人的天堂。

如果你半夜過後在這個區的大街上散步,你會看到街邊一家接一家的酒吧、舞廳裡燈紅酒綠,擠滿了年輕人,使得那些看起來破敗的建築裡, 溢出一陣陣充滿青春氣息的歡聲笑語。

而與此同時,耶路撒冷已經是一座在夜色中沉沉睡去的城市。與此相關的是,近年耶路撒冷人口流失嚴重,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大量離開耶路撒冷,這已經成為該市的心腹大患。

沿著特拉維夫的海濱繼續前行,左側的高樓漸漸稀少,露出了一大片白牆紅頂的歐洲式建築。此時我將左轉告別海灘,開進內維•察迪克區那些狹小的街道,兩旁那些幾十上百年的設計, 精美的歐式小樓大多裝飾一新,中心區牆上的壁畫則告訴我們, 這就是特拉維夫開始的地方。

1906年,一批猶太人在這塊雅法古港外的沙灘開始了一個夢想,要在古老的聖地建造一座“按照美學原則和現代衛生要求”設計的“希伯來城市中心”。從那個時候起,特拉維夫就逐步形成了與耶路撒冷,甚至於跟整個以色列都迥然不同的城市精神。

待續 ...

聖地雙城記 (三)

從沙灘上歸來的那些青年男女的色彩便是特拉維夫的色彩,那種擁抱地中海熱風海浪的姿態裡充滿了活力、激情與欲望,那是一種讓生命的每一點滴都不平白流過的實實在在的感覺。

而一小時車程之外,耶路撒冷卻在試圖超越這個季節、超越我們的本能、超越時空劃給我們的疆界,與一種更高級別的存在進行永恆的對話和溝通。

接下來我將進入特拉維夫的海濱旅館區,經過連綿不斷的現代高層建築,開過一個圓圓的噴水池,左手邊便是高聳的梯形歌劇院大樓。

如果我走進這座大樓,迎面會看到一幅以色列第一屆國會開會的照片。1948年,在耶路撒冷之圍被打破之前,這裡曾是以色列國會的臨時會場,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第一座歌劇院,再後來歌劇院被拆掉,建起了如今這座二十二層的商住大廈 - 樓下四層是一個高檔購物中心,樓上是豪華公寓,第一屆國會只剩下了門廳裡的一張照片,而歌劇院則只在樓名裡倖存下來。

而此時你可以左轉開上赫策爾大道,沿著耶路撒冷中心部分的西側南行。很快你便在右邊看見赫策爾山。這座以猶太復國主義先驅思想家命名的小山, 1951年被確定為以色列國家公墓,埋葬著自赫策爾以降的大批著名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的領袖人物,包括梅厄夫人、拉賓等。

山的北坡是以色列國防軍公墓,歷次戰火衝突中陣亡的耶路撒冷籍將士, 便在那裡長眠。過了赫策爾山,如果你右拐開進一條松蔭蔽日的山路的話,那麼你很快便會到達大屠殺紀念館,在那裡,六百萬納粹大屠殺的犧牲者被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記憶著、述說著。

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很少有像赫策爾山這樣的地方,在如此狹小的面積裡承載了如此沉重的鮮血、淚水、訴說和記憶。

當特拉維夫把開國重地改造成享樂天堂時,耶路撒冷把風景如畫的山丘建成了民族苦難的見證;而當特拉維夫把歷史簡化為一幅牆上的裝飾畫時,耶路撒冷則把現實演繹成了過去。


這是兩大都市的第二個截然不同之處:耶路撒冷承擔著所有的歷史重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過去比現實和未來佔有更大的比重的古都;而特拉維夫則是一個擁抱現實和未來的城市,歷史在這裡最多只是牆上遠遠的一幅背景而已。

待續 ...

聖地雙城記 (二)

二、涇渭分明

如果我們在一個盛夏安息日的傍晚驅車進入這兩個城市的話,我們會立刻看到這場“糾紛”的確有其地域文化的背景,說到底,雖然都被看作是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城市,但這兩大都市可以說是風格迥異,涇渭分明。

就讓我從海法 - 特拉維夫海濱公路開進特拉維夫,因為沒有什麼比大海更能跳動出特拉維夫的脈搏。很快,我們便發現自己置身於與海灘僅隔一個街區的哈雅爾康大街。

夕陽從通往海灘的小巷裡斜照過來,灑在街邊咖啡館的遮陽蓬上,跟著餘暉一起湧出來的是告別了一天海灘休閒時光,走路回家的人群。他們大多是二三十歲的青年男女,差不多人人都踩著一雙涼鞋,身上是色彩繽紛的短衣短褲乃至性感迷人的三點式泳裝;曬了一天的肌膚裸露著青春健康的色彩,偶爾身上的沙粒會映著夕陽璀璨出星星點點的光亮。

與此同時你可以從一號公路開進耶路撒冷。那時你已經在群山的陰影裡穿行了快半個小時了吧。開進耶路撒冷,夕陽斜照又射入車窗,讓你再次感覺地中海夏日那種滾燙的感覺,然而在窗外,在路邊,你看見的大多是正統派猶太教徒,他們身穿黑色西服套裝,腳蹬鋥亮的黑皮鞋,大多帶著一頂黑色禮帽,仿佛生活在另一個季節裡。

那時安息日結束的禱告儀式就要開始,這些男子大多是步履匆匆地趕往猶太教會堂的。而當天上午,就在他們的特拉維夫同胞們在沙灘上優遊嬉戲之時,他們在會堂的祈禱廳裡已經祈禱誦經數個小時了。


宗教與世俗,這便是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的第一個分界點。

待續 ... 

聖地雙城記 (一)

作者 : 張平 - 特拉維夫大學東亞學系終身教授
猶太與中國傳統對話學者。

一、雙城之爭

特拉維夫人瞧不起耶路撒冷!

豈但是瞧不起,簡直就是有點憤憤不平。或許是因為這座三千年古都搶走了特拉維夫人覺得本該屬於自己的榮譽,特拉維夫人編了大量的笑話,毫不留情地挖苦耶路撒冷生活單調枯燥,並順便表揚一下自己的生活品質。其中最惡毒的笑話是這樣的:

一位特拉維夫的富翁病得快死了,於是招呼兩個兒子把自己送到耶路撒冷去,以便死後能像很多猶太人所渴望的那樣安葬在那裡。

沒想到在耶路撒冷住了幾天,他老人家的身體竟出奇地好了起來。又過了幾天,他不耐煩地把兩個兒子找來,氣衝衝地說:“為什麼還不把我送回特拉維夫去?”兩個兒子委屈地分辯說:“不是您老人家自己要來的嗎?”“廢話!”老人說:“那不是因為我快死了嘛!”

面對這樣的嘲諷,耶路撒冷的態度則有點像個古稀老人對待頑皮的三歲孩童,也許是因為童心早泯,也許是因為幽默感不足,竟然沒做任何回擊。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耶路撒冷人對此毫無知覺。

比如一位耶路撒冷的名廚曾對《國土報》記者發牢騷,說他最討厭特拉維夫人來他的館子,因為他們往往還沒點菜,就自報家門說:“我是特拉維夫來的。”


那意思是:我是見過世面的,別想糊弄我。再比如,特拉維夫市政府把特拉維夫的一塊海灘命名為“耶路撒冷”。這本來是個友善的舉動。但耶路撒冷人多半會跟你說這是在挖苦耶路撒冷人沒處消遣,得等著特拉維夫的恩賜。

待續 ... 

8/01/2014

【耶路撒冷的中餐館】



"君子堂"或許是
以色列歷史最悠久的中餐館之一,
成立於1958年。

據說老闆當年在戰爭時期
冒險給以軍士兵送餐而聞名。




2007年的以色列電影《麵條》裡
介紹中國小男孩教猶太朋友吃麵條,
就在這裡取景。



除提供猶太人的Kosher潔食外,
還有中國人喜歡的各種“猛料”。
當然不少菜品口味改良。






以色列知行 - 知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