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14

農業要靠科技

【農業要靠科技】




滴灌技術給以色列帶來了什麼?

1)節水35%-50%,水肥利用率高達90%。
2)耕地面積增加2.5倍,
3)農業用水總量穩定在每年13億立方米左右,
產出卻翻了5倍,
乾旱的土地卻躋身農業大國。



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年前從以引進節水技術後,
不僅產量穩定,現在還向國外輸出改良技術。


微博 - 以色列知行-知以文化

中俄邊境的猶太自治州

【中俄邊境的猶太自治州】



中國黑龍江對岸的俄羅斯
有一塊名叫猶太自治州,
這是當年史太林劃出的區域,
讓猶太人定居開發遠東。



十月革命後逃難到中國的猶太人
50年代也陸續遷來。



如今此地猶太人只有5%
但大衛星、燭臺隨處可見。



蘇聯解體後不少猶太人遷走,

以色列官員訪俄來這裡也不多。

新浪微博 - 以色列知行-知以文化


1/20/2014

安全鎖



【安全鎖】

以色列的安全技術全球數一數二,
在制鎖工藝上也不例外。

MUL-T-LOCK是以色列鎖業安全的代表。

40年前成立的這家公司,
如今在中國也有著眾多業務。

仔細看看,你們家的門鎖或者鎖芯
或許就來自這家公司。

他們的標誌很有意思,是一個肌肉男大力士。


新浪微博 - 以色列知行-知以文化






總理辦公室



【辦公室有秘密】

以色列實行議會制,總統沒實權,
相比之下, 總理權力大很多。

看看內塔尼亞胡辦公室的簡單陳設吧,
能發現一些秘密。



比如會客室很窄小;
電話有兩部,不是紅藍機;
他看的書籍有很多和伊朗有關,
也有作為歷史學家父親的猶太人研究著作;
書架上擺放父親、妻子和孩子的照片;
辦公室還有個小Video




新浪微博 - 以色列知行-知以文化

1/18/2014

馬克斯和記者



【記者學什麼?】

今天很多記者朋友參加考試,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重要內容。

老馬生於德國傳統猶太家庭,
幼年受洗基督教,
成年後自稱無神論者。

他的學說在以色列和西方是成千上萬種理論之一。

他是人不是神:
當過宅男也做過記者;
愛書但並沒在圖書館地板留下腳印;
浪漫卻也隱瞞私生子。

新浪微博 - 以色列知行

1/17/2014

2014 年 耶路撒冷 國際 馬拉松





2014耶路撒冷國際馬拉松將於321日舉行,
熱愛長跑的朋友有機會
在千年古城耶路撒冷參加這項國際比賽。




今年的耶路撒冷馬拉松比賽路線
途經以色列議會、希伯來大學、以色列博物館等
耶路撒冷的文化歷史地標,
參賽者在賽跑的途中可以欣賞到聖城耶路撒冷
特有的古老面貌和風土人情。


新浪微博 以色列計劃



1/15/2014

一位以色列人眼裡的沙龍



一位以色列人眼裡的沙龍 - 外灘畫報 - 2014年1月14日 第575期

特約撰稿:亞歷克斯 · 裴則男(發自耶路撒冷)


我一直認為,沙龍是以色列的英雄,他用偉大的人格魅力影響著追隨者;
但在政治層面,他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個體。
當然,任何一個偉大的領袖都會遇到反對派,任何人的成功背後總有失敗伴隨。

他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軍事指揮官。
他熱愛以色列人和猶太人,接納了很多來自前蘇聯的猶太移民,
但同時也破壞了加沙的猶太人定居點。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對他的看法也從完全正面漸漸趨向于平衡。

1928年,沙龍出生在以色列莫沙夫的一個農村合作社。
在那個年代的以色列,沙龍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民,
他有一片牧場,專門養羊,這片牧場的名字叫“桑樹牧場”,
地點就在以色列北部的內蓋夫沙漠。

早在那個時候,沙龍就開始意識到土地對於猶太人的重要性。
1948年以色列宣佈獨立以前,猶太人已經過了2000年居無定所的生活。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沙龍在我眼裡就是一個傳奇人物,
原因很簡單,他宣稱將用自己的一生保護猶太人,保護以色列。

1942年,年僅14歲的沙龍加入了“哈加納”猶太秘密軍事組織,
該組織是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
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他在萊特龍戰役中身受重傷。
作為一名年輕的指揮官,沙龍撇下了同樣受傷的下屬,
這段經歷讓他悔恨不已,以致於後來他在以軍中制定了一個鐵律: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也不能對同伴見死不救。

不可否認,沙龍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出色的戰地指揮官之一,
他個人對國防軍的影響至今還在顯現。

1953年,沙龍成立了以色列的第一支精銳部隊“101旅”。
這支部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擅長跨境行動和敵後作戰,
後來逐漸成為以色列國防軍的優良傳統。
在每次行動中,沙龍都會全身心投入,並且狠摳細節,
親自制定每一步作戰計畫。
許多士兵都被他的軍事才能所折服,義無反顧地投入戰鬥。

101特戰旅在歷史上實際只活躍了5個月(19538月至19541月),
後來與傘兵旅合併。但沙龍的基因與精神早已植入這支精銳部隊,
並深深影響到了以色列國防軍,這就是“專注使命,永不言棄,一切皆有可能”。

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沙龍率領以軍打贏阿布奧格拉一役,
成功擊潰埃及軍隊,佔領西奈半島。
時至今日,這場戰鬥在軍事史上仍被奉為典範。
1973 年的贖罪日戰爭,沙龍不顧其他將領的反對,
率兵強突蘇伊士運河,成功鉗制住了埃及軍隊。

1990 1992 年,沙龍擔任住房和建設部長,
他在約旦河西岸建造了足夠的猶太人住房,
以安置前蘇聯解體後湧入以色列的百萬猶太移民(當時以色列的人口只有 500 萬)。
事後,審計長批評沙龍的做法是罔顧政府辦事規章。
不過作為一名出生在前蘇聯的猶太人 (我在 1980 年跟隨母親來到以色列),
我會永遠記住沙龍在吸納新移民上作出的努力。

然而,隨後沙龍在猶太人定居點的問題上開始走回頭路,
不顧公眾和利庫德集團的反對,啟動單邊的脫離解除計畫,
拆除了數千猶太人定居點。
沙龍後來退出了其參與創建的利庫德集團,創立了更加“聽話”的前進黨。

沙龍強硬的行事作風為他贏得了“推土機”的綽號,很多以色列人都無法原諒他。

以色列從加沙撤出後並沒有換來和平。
哈馬斯恐怖分子佔據了該地區,開始定期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
本週一,沙龍的靈柩在 Havat Shikmim 的家鄉農場下葬,
那裡離加沙並不遠。
為確保葬禮順利舉行,以軍部署了“鐵穹”導彈防禦系統。
這恰是沙龍一生政績的淒涼佐證 - 因為他自己的決策,
他的葬禮面臨著火箭彈的威脅。

在悼念儀式上,很多政要都談到了沙龍的貢獻。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雷爾稱,事實上沙龍從未改變。
不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期,“他的戰略目標從不曾動搖。
”然而在很多以色列人看來,以從加沙撤出為節點,
前後兩個沙龍大為不同,轉變的真正動機很多人至今無法理解。
在我看來,從加沙撤出猶太人定居點,是這位偉大戰士留下的一個污點。

我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見過他一次,當時他來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給學生作演講。
那時他已不再年輕,是以色列議會的成員,代表反對黨。
當然,我們不知道他很快就將成為以色列總理,只知道他曾經是一名傳奇指揮官。

雖然在國際輿論場中,他被描述成一名勇猛的戰士,
但在我們眼裡,他就是一個慈祥的老爺爺。
他魅力巨大,演講時充滿柔情地告訴我們他對猶太人民的愛,
以及以色列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重要性。

沙龍已逝,但以色列會記住他,記住這位大衛王和猶大·馬加比的繼任者,
記住這位猶太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士。


作者簡介:Alex Pevzner 裴則男
以色列人,出生于前蘇聯。前道鐘斯通訊社資深記者、
“以色列計畫”中國事務專案創始人與負責人,
1999年起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學習、工作,
2010年回到以色列,目前擔任以色列多家公司及組織的大中華區新聞媒體顧問。